
為了共建中國美麗鄉村,展現影視傳播風采,11月8日上午,由美麗鄉村國際影像節組委會、陜西西諾創意文化產業發展中心主辦,西安培華學院、陜西省新聞攝影學會和定軍山影視文化產業促進會承辦的第三屆陜西省“美麗鄉村影像節影視傳播與鄉村發展論壇”在西安培華學院維之圖書館報告廳圓滿舉行。
原陜西省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黨組書記何振基,陜西省農業農村廳機關工會副主席崔小兵,陜西省廣播電視局傳媒機構管理和對外合作交流處二級調研員田青松,西安市委辦公廳行政處二級調研員孫建民,陜西省電影行業協會副會長付發學等領導和社會各界杰出代表以及西安培華學院理事長姜波,黨委書記羅新遠,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姚文靜,西安培華學院傳媒學院院長、陜西省新聞攝影學會名譽會長杜耀峰,培華師生代表300余人出席本次論壇。詩人、作家、秦嶺文化學者、高級編輯王若冰先生,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研究員、高級編輯唐俊,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院長藺寶鋼教授,導演、作家陳非先生為本次論壇作精彩論述。

陜西省社科聯社會組織管理部部長張金高在致辭中表示,鄉村興則國家興,實現鄉村振興需要農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特別是精神文明的建設,而美麗鄉村影像節就彰顯了這種精神文明成果的建設。

陜西省廣播電視局傳媒機構管理和對外合作交流處二級調研員田青松致辭,他指出講好中國故事,需要振興鄉村文化,需要以國際化視角尋找美麗鄉村、發現美麗鄉村。以微電影、短視頻的形式拍攝鄉村美景、記錄鄉土鄉情,也有利于地方經濟發展,繁榮中國鄉土文化。

西安培華學院理事長姜波博士在致辭中講,培華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支持,培華的根需要立足三秦大地,立足“三農”建設,特別是培華三分之二的學生都來自農村,所以我們和學生都密切關注著美麗鄉村的建設和發展,特別是老年人,留守兒童,民生,產業轉型,農業全產業鏈化,縣域經濟發展等問題。我們號召社會各界關注美麗鄉村建設其實具有雙重意義:一是探尋高等教育如何看鄉村,如何教育學生關注鄉村;二是探尋產業如何看鄉村,我們如何培養專業人才建設縣域經濟。

姜波理事長為王若冰先生頒發西安培華學院客座教授證書

姜波理事長為唐俊先生頒發西安培華學院客座教授證書

姜波理事長、陳非導演為陳非電影工作室揭牌


影視傳播與鄉村發展論壇由國務院特邀專家、研究生導師、西安培華學院傳媒學院院長杜耀峰主持。他表示中國人和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鄉村發展到今日已成為每個都市人的伊甸園。近十年,反映鄉村景象的作品層出不窮,作為一種精神家園的守望,新時代的農村,農業產業科技化、信息化、數字化、人工智能化該從哪里破題是我們思考問題的關鍵。

文化學者王若冰先生進行《影視傳播如何影響鄉村教育》的論述。他表示中國的農耕文明在現代主義和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經歷了一系列的水土不服,經歷了科技發展,尤其是影視傳播技術帶來了積極的影響。這樣的影視傳播教育更多體現為一種普世教育,潛移默化地起到對城市與鄉村信息差的彌合功能。但同時,王若冰先生呼吁傳媒各界要關注近些年影視題材中對農民群體、農村現實描寫的匱乏,承擔起對鄉村教育和發展的傳播責任。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研究員唐俊就《美麗鄉村如今為何成為城里人的伊甸園》發表論述。他表示鄉村影像的概念在近幾年開始真正發展。他對鄉村符號化的再現做出了三重梳理:“自然的物質影像空間”“精神構想的影像空間”“開放流動的影像空間”。他呼吁對現代鄉村影像的生產傳播要拒絕宏大敘事,回歸個體化的感性體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院長藺寶鋼教授與大家一起探討了《美麗鄉村為何塑形容易而鑄魂難》的議題。他表示鄉村是中國之根,美麗鄉村的建設具體要解決的內核問題是“美”。影像對鄉村的展示是經過特殊加工的片段化展示,是鄉村的嫁衣。怎樣做好嫁衣,需要我們在影像生產中融入更深層次的文化和情感。

導演、作家陳非先生結合實際,發表《“三農”影片為何導演不愿導、演員不愿演、編劇不愿編、公司不愿投》論述。他表示鄉村的影像生產必須以與土地建立深厚的連接為前提,鄉村擁有著先天的優質的資源,低廉的成本和廣大的機會以供年輕人施展自身抱負。他號召廣大培華學子以一個藝術家的要求來引導世界的藝術潮流。

西安培華學院傳媒學院師生圍繞“如何具體從事鄉村影像生產”問題與嘉賓展開了探討,專家們都給予了充分、全面的解答。

本次論壇得到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陜西省農業農村廳、陜西省廣播電視局的大力支持與指導。陜西電視臺、陜西日報、西安晚報、三秦都市報、華商報、西安電視臺、西安商網等媒體對本次論壇也進行了全程直播與報道。